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思想引领 >> 正文

【NEPU校社联】铭记一二·九,共筑青春梦——纪念129运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2-09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铭记一二·九,共筑青春梦

事件介绍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一二·九怒潮:抗日烽火中的青春力量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他们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的同时,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东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

当游行队伍行至西单牌楼平津卫成司令部附近时,遇到军警的阻拦和袭击。同学们不畏强暴,高呼抗日救国口号,继续前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队伍经西四、护国寺、地安门、沙滩抵达王府井大街时,已扩大到四五千人。王府井大街南口布满了军警,挥舞皮鞭、木棍,凶狠地抽打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同学们与军警展开了搏斗,当场有数十人被捕。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下,游行示威队伍被冲散了。

尽管 “一二・九” 运动的游行示威队伍被国民党当局血腥镇压冲散,但学生们的壮举如同一颗颗火种,迅速点燃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而不懈奋斗。此后,抗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全民族抗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二・九” 运动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一二九英雄人物代表  

姚依林,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占领东北之后,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侵略,整个华北危在旦夕。姚依林和彭涛、黄敬、郭明秋等同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和直接指挥数千名北平爱国学生,冲破国民党反动军警的阻挠,举行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学生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一二九运动意义

1.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使抗日运动成为全国的运动。

2.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优良传统,有力地昭示了中国青年运动应当坚持的正确方向。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一二九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5.此外,一二九运动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得到了苏联等主义的支持,为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奠定了基础。

129 运动中大学生们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对祖国的热爱。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当时的大学生不畏强暴,勇敢地站出来为民族利益发声。我们也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们团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在当代,我们也应团结同学、团结身边的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

欣逢盛世,当不复盛世

愿意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