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7月19日——7月25日,东北石油大学校社管“红韵延安,青春筑梦”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校团委副书记曹洋老师的带领下,奔赴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先后走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及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场馆,追寻红色足迹,“沉浸式”体验场馆里的思政课。
西安篇
7月19日,实践团成员满怀憧憬与期待,从祖国各地齐聚陕西西安,开启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实践团全体成员共同进行理论学习。曹洋老师以“西安—延安:从民族觉醒到革命圣地”为题,用两城红色地标串联百年党史,现场讲授即将前往的每一处旧址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精神密码,为同学们即将奔赴的整段社会实践统一认知、校准坐标,把课堂理论与即将踏访的红色热土精准对接,化作“带着问题出发、携着使命归来”的坚实起点。紧接着,曹洋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了安全培训,明确了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意识形态安全、生命财产安全和突发事件处理等安全培训规范。最后,曹洋老师给团队成员进行了详细的团队分工。7月20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来到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关键事件。在纪念馆内,珍贵的历史照片、详实的文献资料以及复原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事变的全过程。队员们驻足沉思,深刻认识到“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更体会到以民族大义为重、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下午,实践团前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重要办事机构,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奋斗的历程。通过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透过岁月痕迹直抵人心,在无声的文物对话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



7月21日实践团成员去往杨虎城将军纪念馆,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爱国将领。通过参观将军的生平事迹展览,大家了解到杨虎城将军从投身革命到坚持抗日、直至为信仰牺牲的悲壮一生,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紧接着实践团前往西安革命公园,这里是北伐战争时期西安围城战役的历史见证,也是军民同心、共同守城的真实写照。


7月22日,实践团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馆内的文物瑰宝勾勒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脉络和灿烂的文化成就。队员们在参观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延安篇
7月23日在延安新闻纪念馆与清凉山新华书店发源地,团队成员通过珍贵的史料文献与实物展品,了解了革命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的历程。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台台老旧的印刷机,见证了“笔杆子”与“枪杆子”并肩作战的岁月,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舆论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7月24日实践团所前往的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则让团队成员近距离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杨家岭,一间间朴素的窑洞,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品格;王家坪的军委旧址里,一张张作战地图、一件件军事用品,还原了革命先辈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的壮阔场景;在枣园,这里是曾经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的地方,走进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商国是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实践最后一日,7月25日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走进这座全面展现延安革命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馆内通过千余件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及多媒体展示,系统梳理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历程——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折,从延安整风运动到党的七大召开,从大生产运动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每一个历史片段都震撼着在场师生的心灵。





对于本次陕西之行,通过“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实践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在未来,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感转化为奋进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传承红色基因,挺膺时代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