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匠筑乡建”实践团在学院党委的精心部署和悉心指导下,奔赴四川、陕西、河北、黑龙江、湖北五省乡村,发挥自身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优势,深入探索建筑遗产保护活化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径,以青春智慧和专业力量助力地方建筑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1.川南寻迹·数字焕活古院新生
在四川泸州朱家古院,实践团聚焦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队员们严谨测绘、精细记录,穿梭于斑驳亭台、古朴屋宇之间,运用钢卷尺、GPS接收机等设备全方位采集数据。专业建模赋能保护,利用在校专业课学习中的SU、CAD等软件精准构建古院三维数字模型,为后续科学保护与展示奠定坚实基础。创新互动活化传承,不仅支起画架现场写生,热情邀请村民共绘心中古院,更立足专业规划未来,结合古院特色为村民量身定制文旅融合方案,举办宣讲会手把手传授模型应用,让沉睡的建筑遗产真正“活”在当下、服务村民生活。



2.三秦匠心·技艺守护民居文脉
陕西之行,实践团深耕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队员们系统调研、解析智慧,详细分析记录民居构造细节,深入剖析土木结构中蕴含的古人营造智慧。CAD模型推演精准还原,在驻地协作搭建结构模型,与村民讲解构件连接与受力,力求精准复现传统技艺精髓。科学修缮加固安全,发现隐患房屋后,队员们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精准更换可能脱落的瓦片,巧妙加固薄弱结构,在严格保留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加固技术,让古民居在安全稳固中延续乡愁记忆。劳作间隙,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与村民同劳动中感悟民居与生活、文化的深层联系。


3.燕赵铸魂·红筑薪火代代传
河北实践,实践团着力红色建筑文脉传承与创新表达。在冉庄地道战遗址,专业解读抗战智慧,队员们绘制宣传海报,以建筑视角解密凝聚人民战争伟力的地下长城。在秦皇岛海港社区,创新播撒红色种子,通过生动宣讲与深入的沟通交流,让孩子们了解“筑造”红色建筑,将爱国情怀根植童心。在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梳理遗迹活化故事,将制作的主题宣传海报深入乡村巡讲,让凝固的红色建筑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激发乡村文化自信。


4.龙江躬行·铁人精神绘新颜
黑龙江大庆前进村的实践,是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生动课堂。队员们发扬“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顶着烈日酷暑投入工作。艺术赋能扮靓乡村,手绘精美建筑海报吸引村民共绘家园,桥面荷花、特色墙绘让村落焕发艺术光彩。专业设计活化乡土,紧密结合村庄临湖特色,发挥“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科学求实作风,精心设计蕴含乡土元素的文创冰箱贴、雪龙舟图样,探索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创意转化路径,让铁人精神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绽放新光芒。


5.荆楚担当·专业护航重建路
湖北恩施,实践团在灾后重建一线书写青春担当。面对灾情,队员们展现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豪情。精准调研把脉需求,深入受灾点拍摄记录、协助村民完成问卷,耐心倾听重建诉求。专业献策守护家园,运用“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科学态度,严谨分析建筑隐患,提出农宅科学抬高、隐患动态监测等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并整理成册助力重建。他们的身影,成为专业力量护航家园重建、践行“奉献”精神的感人写照。



足迹丈量山河,匠心筑梦乡野。从川南古院的数字新生、三秦民居的技艺守护、燕赵红筑的薪火相传,到龙江村落的铁人新绘、荆楚家园的专业护航,“匠筑乡建”实践团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建筑学子的专业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青春印记,他们以严谨测绘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设计激活乡土资源,以科学修缮保障安居乐业,更在与村民的并肩劳作、倾心交流中厚植乡土情怀。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生动实践,是“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理念的扎实落地,更是大庆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学子身上的传承与发扬。团队成员在火热实践中锤炼了过硬本领,升华了家国情怀,深刻体悟了“奉献”的崇高价值。未来,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引导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基层一线,以建筑智慧持续赋能乡村建设,为保护中华优秀建筑文化遗产、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东北石油大学的专业力量与青春动能!